语言、文字、符号、色彩、绘画......运用这些配方能调制出怎样的艺术灵药?它们之间又会产生多奇妙的化学反应?在回溯中审视艺术,在学习中采集丰收,请与我们一起走进藤校导师课!
生生不息、众声交响
历史洪潮、物换星移
千年以来经久传承的语言与文字符号
仍旧活跃在文化血脉之中
跨越东西文化的国际青年艺术家Rayer Ma
将继续带我们打破常规艺术思维
藤校导师课第四期
探索艺术与语言符号融合的奇妙世界!
惊见艺术一分一毫的细致演变~
Part1 文字符号&艺术的无限可能
语言、文字、符号、色彩、绘画......运用这些配方能调制出怎样的艺术灵药?它们之间又会产生多奇妙的化学反应?在回溯中审视艺术,在学习中采集丰收,请与我们一起走进藤校导师课!
藤校导师上课ing
No1. 文字&符号于画之中的运用
以Suzanne McClelland为例,她本是一名涂鸦背景出身的抽象艺术家,在创作中她用符号+绘画的双重形式展现作品,让观众进入艺术的无界限感,体验一个“严谨”与“趣味”、“冷酷”又“温暖”的高反差情绪空间。
Suzanne McClelland, Mr. Man, Aquatint with
spit bite and sugar lift
Ideal Proportions (blow + stroke),
dry pigment, gesso
Formula No. 3 in Red with Strontium and Xenon
No2.“多此一举”的画?
当你看到Sam Messer的作品时,一定会对其趣味的展现形式印象深刻。或明艳或清爽的背景、形状不一的打字机、蕴含深意的字条,都成了作品的标志。
by Sam Messer
但部分同学可能会思考——打字机和绘画出的字用在画里有什么区别?为什么不考虑一下直接打字?为什么一定要画出来?这种形式是否会显得“多此一举”?
by Sam Messer
其实,这是媒介与媒介之间的转化,画所表现的不仅是文字,更是你思考的过程、特定的情境与空间的展示。
Part2 陌生又新颖的“造字”创作
在中国,也有一名艺术家将文字符号融入了艺术创作之中——徐冰。他从传统出发探索,但又没有被西方思想所捆绑,他深挖东方的文化,创作过程中保持着自我的好奇心,所以作品令人觉得既陌生又新颖。
徐冰,《天书》
其作品《天书》是由徐冰手刻而完成的“伪汉字”,利用字的本性,却晦涩难懂,就像你看到了一张熟悉的脸,却叫不出他的名字。
与徐冰这种“自由”的创作异曲同工的,是一位来自阿根廷的艺术家Mirtha Dermisache。
Mirtha Dermisache
Left: SIN TÍTULO (TEXTO), 1970
Right: DIARIO NOº 1 AÑO 1, 1972
Left: Untitled, 1970; Right: TEXT, 1974
他的作品是看起来像文字又不是文字,在那个西方大政治环境下,他利用用潜意识去绘画内心的表达欲望和冲动,亦是一种新颖的尝试。
Part3 语言是艺术创作的桥梁
当我们回到文字的功能性,会发现语言是艺术创作的桥梁。Sol LeWitt的画都是以指令的形式去完成——与绘图师沟通灵感与想法,绘图师负责执行,这一想法取代了艺术的创作过程,架起了新的桥梁。
想表达艺术并非一定是艺术家本身自我画出来的,可以是通过自己的指令让绘图师去作画,合作完成,这一举动侧面削弱了艺术的绝对权威性。
当文字符号被纳入浩瀚的艺术史中,两者融合成就了众多艺术家,只要保持对艺术的探索好奇心,就能看到更恢弘广大的艺术版图!
时光沙漏未曾停歇,藤校导师课已近尾声,下一堂课我们将举办宣讲会,挑选学生的完整作品进行讨论、总结!敬请期待!
添加“官方小客服”微信
了解更多内容